首页/ 走进渭南 / 渭南影像 / 正文

从“文明地标”到“发展动能”

——我市推动文化遗产活化转化焕发蓬勃生机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08:44

华山景区游人如织

外国留学生学习皮影表演技艺

司马迁祠景区

考古人员正在进行文物普查

非洲友人体验老腔表演

黄河、渭河、洛河三河汇流

记者 王文越 贾维/文 彭一鹏/图

一座城市的灵魂,藏在它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中。

雄踞关中盆地东部,渭南因黄河、渭河、华山的交汇,熔铸了独特的“两河一山”自然地理标识与“华夏文明之根”的历史文化标识。

今年8月,中共渭南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吹响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奋进号角,其中“着力在建设中华文明赓续发展高地上走在前作示范”“全力推进国家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秦东大地锚定了“以文传脉”的坚定航向。我市围绕黄河、华山、司马迁祠等文明标识,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强化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与非遗转化协同发展,激荡出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万千气象。

探寻历史遗珍

文化,讲述一座城的过去。

过去一年,渭南不时传来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惊喜之声。

2025年1月13日上午,“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我市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富平长春遗址项目成功入选。

富平石川河流域新发现1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不仅填补了渭北中部广大区域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的空白,也将该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7000年前后上溯到距今60多万年前。富平长春遗址位于富平县庄里镇长春村,地处石川河东岸的开阔台地上。考古人员结合墓地内大型墓葬和居址内丰富遗存情况,初步判断该遗址为西周时期关中王畿东部的一处重要采邑性聚落,这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王畿内的政治格局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0月11日发布系列考古成果,考古人员在2024年对陕西渭南蒋家遗址发掘时发现一处大规模仰韶时期聚落,该聚落内部大型房址、陶窑、墓葬等要素齐全,聚落营建经过统一规划,出土了以陶塑人面像为代表的一批庙底沟文化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该遗址的发掘为探讨庙底沟文化的起源、聚落形态以及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问题提供了新线索、新材料。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实地普查任务全面完成,旧迹新踪交织的遗迹资源愈发清晰:累计复核“三普”文物点3697处,同步调查新线索1104处、新发现文物点300多处。

与此同时,我市聚焦重点类型,深化资源调查,加大对名村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及近现代重要史迹的调查力度。新发现大荔县雷北村粮仓、接待站等18处文物点;新收录蒲城县老电影院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2处。加强工业遗产普查,将白水杜康酒厂、华山气象站等一批代表性项目纳入保护名录。

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渭南辉煌的过往,更成为我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深厚底气与自信之源。

守护文化根脉

文化,丰厚一座城的现在。

每年谷雨,大家聚集在仓颉庙,集体祭拜,感念千古圣贤。白水县以钟鼓之礼、汉服之仪祭祀仓颉,恭诵祭文之声与柏叶摩挲交织,唤起海内外华人对“字圣”的追忆。

在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游客不仅可以在玉珏门广场亲历“重回古芮”迎宾礼,观赏古典舞剧《宗周乐舞》《俑舞天下》的绝美演绎,还可以亲身参与庭戏射礼、古今交锋、打马吊球等,尽情领略古代体育竞技的魅力。

在传统与新潮之间,渭南总能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作为五岳之一,华山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誉,以巍峨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旅游胜地。“我们积极开发‘华山登峰造极’系列毛绒玩具、‘华山石刻’系列团扇、‘华山纪念章激光雕刻’等文创产品,开通免费旅游直通车,推出滑雪摄影、雪地网红打卡等特色服务项目,举办攀岩挑战等活动,全力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旅游管理和宣传处处长王创说。

为做好“山下留客”文章,华阴市正努力实现“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单纯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景区景点游向城乡全域游”转变,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从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的高度审视推进渭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城市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绽放时代新韵。在文物保护方面,潼关古城修复工程对西门瓮城、十二连城烽火台等遗址科学修缮,同步建设交通文旅融合示范区,整合黄河文化、关隘文化元素,打造集历史、生态、乡村体验于一体的文旅地标;桥陵考古遗址公园通过数字化复原与遗址展示,再现盛唐陵寝文化,树立黄河中游遗产保护标杆;潼关古城开发“山河印记”主题文创,形成线上线下IP产业链,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动能转化。

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让丰厚文化在当下奏出激越的强音,为我市发展注入深沉厚重的底气。

更好活化利用

文化,赋能一座城的未来。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市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据统计,假日期间,纳入全市监测的37个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60.74万人次。

渭南,何以引来人潮汹涌?

答案是:以政策之手牵引创意之魂,让千年文脉在时代的沃土中开枝散叶。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我市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关中文化(渭南)生态保护区,先后出台《渭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渭南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施方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多个政策文件,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步伐不断加快。

在此框架下,以“戏曲活化”塑造城市气质的创新实践尤为亮眼。

渭南戏曲种类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有秦腔、阿宫腔、同州梆子、老腔等10个戏曲剧种,8个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有阿宫腔、老腔、线戏、跳戏、关中秧歌5个濒危剧种。为此,我市三管齐下:保护上,以《濒危剧种保护传承工作方案》精准施策,筑牢根基;传承上,形成从启蒙到成才的人才梯队,衔接有序;发展上,主动开拓线上阵地,拓宽传播边界。由此,传统戏曲在系统化举措下焕发出时代新生。

着力在跨界融合、跨领域协同、跨行业资源共享上破题发力,我市与洛阳、运城等市共建“黄河古都文化旅游带”,联合推出“山河圣迹”主题线路;与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黄河文化数字展示平台。通过开通“华彩渭南”高铁专列、西安-华山直通车、西安-蒲城免费旅游大巴,形成覆盖陕西、辐射中部的“2小时文旅圈”。创新“黄金旅游移动名片”模式,联动西安、郑州等城市,推动客源共享与线路共建,成为黄河旅游带重要节点。

而这些“跨界融合”的思路,更延伸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中。非遗不应只停留在“遗产”的保护名录里,应该充分释放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多重价值,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融合发展,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方式。

潼关肉夹馍的产业化,是“非遗+美食”的成功探索。近年来,潼关县通过设立肉夹馍协会、制定产业扶持政策、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商贸活动等措施,推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拥有10家工业化生产企业、33条生产线,年产速冻饼7亿个,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就业超2万人,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日本等2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承载地域文化的“流动名片”。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真正“活”在当下。这一点也在渭南得到了生动体现:《渭南民间歌曲集成》的编辑出版,“非遗进景区”“博物馆进校园”的常态化开展,一系列精彩实践让非遗在城乡肌理中落地生根。目前,相关活动已覆盖80万人次,一个全民参与、生机勃勃的非遗传播生态正在秦东大地蔚然成风。

文化,永远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底气、最持久的动力。渭南的实践证明:文化不仅是彰显特色的精神标识,更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动能。站在新的起点,渭南正以昂扬奋发之姿,着力在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践中有作为创特色,着力在建设中华文明赓续发展高地上走在前作示范。